郑冬蛟,男,1977年1月生,中共党员,歙县北岸镇瞻淇村党总支委员。
在皖南绵延的群山中,歙县瞻淇村的青石板巷里,游动着八百年的流光——徽州鱼灯。这项始于南宋的民间艺术,以竹为骨、以纸为肤,承载着古徽州“年年有余”的农耕祈愿,却在工业化浪潮中渐成绝响。但有这样一位游子,在外闯荡多年、事业有成后,毅然返乡,肩负起传承与振兴鱼灯技艺的重任,他就是郑冬蛟。
舍弃高薪,守护八百年非遗鱼灯。早年,郑冬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事业发展,他离开家乡,在宁波舟山港凭借精湛的技术成为月薪1.5万元的技术工人。本有着光明职业前景的他,在2021年,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且不理解的决定。那一年,女儿面临高考这一人生重要时刻,郑冬蛟思忖再三,最终选择返乡陪读,陪伴女儿走过这一关键的人生节点。返乡后,郑冬蛟的目光投向了家乡的文化传承。彼时,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瞻淇鱼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。这支承载着当地文化记忆的鱼灯队伍,因成员老龄化严重,巡游停演已达十余年。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,郑冬蛟深知这不仅是一盏灯的传承,更是一段历史文脉的延续。面对亲友“放弃高薪回乡拿1029元月薪”的质疑,他选择了坚守。“不能让800年鱼灯断根”,这是村支书的重托,更是他内心的责任。为了系统地传承鱼灯技艺,郑冬蛟深入研究、整理出濒临失传的鱼灯扎制整套工序。从选材开始,他严格把关,选用三年生的毛竹,精心破丝作骨,确保鱼灯的骨架坚实且富有弹性;在装饰环节,他巧妙地糊上宣纸,绘上寓意吉祥的祥云荷花图案,赋予鱼灯以灵动的生命力与艺术美感;不仅如此,他还独创“瞻淇鱼灯”舞步口诀,让鱼灯的舞动更具规范性与观赏性,便于传承者学习与掌握;甚至为了提升鱼灯的耐用性,他不惜自费改良布料裱糊工艺,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。为激活文化血脉,让鱼灯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郑冬蛟多方奔走、积极组织。他一方面组织村里的留守老人,复刻多种传统鱼灯形制,将老一辈人的记忆与技艺留存下来,为鱼灯的传承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与技术范本;另一方面,他将鱼灯课程送进校园,面向“90后”“00后”乃至更小的孩童开展教学,让孩子们从小接触、了解并学习鱼灯技艺,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,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者,让12岁孩童也能执灯起舞,使得鱼灯文化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。
以匠心改良技艺,用数字激活传承。郑冬蛟深知,非遗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,而应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,才能真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。于是,他以匠心独运的智慧与勇于探索的精神,对鱼灯技艺进行了大胆改良。在工艺改良上,他将原本易损的宣纸裱糊改为防水布料,这一改变不仅大大提升了鱼灯的耐用性,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天气与环境条件下的表演需求,延长了鱼灯的使用寿命,更为鱼灯的日常保存与维护提供了便利;同时,他以LED灯泡替代传统的明火蜡烛,让鱼灯在夜间表演时能够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绚丽光芒,增强了鱼灯的视觉效果与观赏性,使其更具现代审美魅力,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。面对乡村文化传播困境,郑冬蛟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机遇,积极借力数字化手段为鱼灯传承赋能。2024年,他注册了抖音账号@鱼承薪火,通过直播这一当下广受欢迎的传播形式,生动地展示鱼灯舞的灵动之美。在他的直播间里,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鱼灯的精巧制作工艺、灵动的舞步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,单场观看量便突破274万人次,让徽州鱼灯成功“破圈”,走进了大众视野。不仅如此,他还精心策划了“鱼灯村晚”,以老中青三代同台、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意形式,吸引470万人次线上围观。在“鱼灯村晚”的舞台上,老一辈传承人与年轻一代舞者携手共舞,传统鱼灯与现代灯光音效相互辉映,传统节目与现代创意表演交相融合,共同演绎出一场精彩纷呈、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韵味的视听盛宴,使徽州鱼灯从深山村落一跃成为全网热议的文化IP,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数字化浪潮中绽放出耀眼光芒。
一盏鱼灯照亮乡村振兴路。随着鱼灯巡演邀约的激增,郑冬蛟面临着诸多商业化的诱惑与机遇。然而,他始终坚守初心,恪守文化本真,坚决拒绝过度商业化开发。在他看来,“鱼灯要留在村里舞,才能舞出乡土魂”,古徽州的建筑与文化底蕴是鱼灯表演不可或缺的灵魂依托。瞻淇村那白墙黛瓦的古建筑群,那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巷里弄,那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氛围,为鱼灯表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舞台背景与文化语境。鱼灯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动,才能真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,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。面对游客暴增所带来的交通瘫痪、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问题,郑冬蛟没有退缩,而是积极带领团队优化服务。他们对村里的交通进行合理规划与疏导,增设临时停车场地,安排专人指挥交通,确保游客能够顺畅进出;同时,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环境卫生状况,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维护,让游客在观赏鱼灯之美的同时,能够深度体验徽州文化的内涵,享受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。
郑冬蛟的坚守与努力,如同点亮了瞻淇村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。2025年春节期间,7.3万游客慕名而来,纷至沓地涌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,一睹徽州鱼灯的风采。鱼灯主题民宿、研学体验、文创衍生品等产业也随之蓬勃兴起,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。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增至170万元,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如今,当夜幕降临,鱼灯再次点亮瞻淇村的夜晚时,它不仅仅是一种年俗活动,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通过郑冬蛟的努力,这盏鱼灯不仅重燃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,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与魅力,激发了他们传承与保护文化的内生动力;也让更多外界人士感受到了来自皖南山村的温暖与力量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生动范例与有益借鉴。他的事迹被央视、《光明日报》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,荣获“歙县新农人”称号,成为新时代敬业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脚。郑冬蛟,这位返乡游子,用他的智慧、勇气与坚守,在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奋勇拼搏,让一盏古老的鱼灯照亮了瞻淇村的未来,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一段温暖而感人的奋斗故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