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振明,男,1942年7月生,中共党员,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木桥港村文化礼堂理事长。为了让更多“进城”老人享受城乡融合带来的生活红利,83岁的退休教师周振明重操旧业,免费教平均62岁的“大学生们”识字。多年来,周振明笔耕不辍述初心,牺牲休息时间,参与编写家乡城乡变迁文史共计70多万字,成为城乡融合路上的“耕耘者”。周振明曾获“浙江好人”等荣誉。
矢志不渝 圆老人们“识字梦”
2017年初,木桥港村安置着800余户农村拆迁户。83岁退休在家的周振明偶然得知“村”改“居”的老人们由于不识字,始终无法适应城市生活。于是,他决定“重操旧业”,免费为老人开班扫盲班,圆老人们“识字梦”。
识字班设在木桥港村文化礼堂,每周1次,他自备教材,从姓名、街道、村名等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字教起。为让老人记住字,周振明一堂课只教8个字,他的班里有一块“不擦掉的黑板”,上面一笔一画记录着每周学习的生字,方便老人们反复记忆。从集体教到一个一个教,从听得懂到写得出,为让“老学生”们一个一个都能过关,一堂课下来,嗓子沙哑已是日常。2017年,周振明的左腿因血管堵塞装了支架,日常步行200米已是极限,但他仍坚持两个多小时站立教学。8年来,哪怕是大雪天,年过8旬的周振明也从未间断,开着电瓶车按时授课。他常说“只要有人来,我会教到我教不动的一天。”
看路牌、坐公交、看病、上医院、外出旅游……周振明的识字课程扫除了老人们生活障碍,更加适应城市生活。
破解瓶颈 传递民俗风情魅力
面对一群平均62岁的“特殊”学生,35年教龄的周振明坦言:远比想象中更难,单纯的讲解对于没有一点文化底子的老人肯定听不下去。为此周振明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,用对联做教材。对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,他希望老人在识字的同时,潜移默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,让老人真正“有文化”。
记不住,那就唱出来!周振明还创新用教唱歌的方法让老人们识字,用熟悉的音符包裹全新的汉字,唱读结合,教学效果大大提高。“教他们唱家喻户晓的传统歌曲、戏曲,再对照歌词实字,效果不错。”周振明说。
从识字不多到识字较多,从对音乐不通到能识简谱,周振明带着这群“大学生”唱红歌、组乐队、写村歌、参加比赛,逐渐将单纯的识字转变为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老年活动。让老人们在他的课堂上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,感受文化生活的魅力。
笔耕不辍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
“在城乡高度融合的今天,村庄在慢慢消失,留住记忆,传承文化至关重要。”周振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。2008年,周振明被秀洲区政协聘为“文史研究员”。此后,他笔耕不辍,仔细求证,写了上百篇城乡变迁文史资料,整理出版编印《里仁桥畔水流声》《记住乡情》《遵命集》3本文史集,共计40多万字,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、秀洲区区志、木桥港和义庄两个村的《村志》编写工作。
从上学要靠双脚来回,到进城要靠步行和坐船;从家门口通了公交车到如今家家户户小汽车,到哪都方便……几十年的时间跨度,具体入微的细节,文字串起了家乡发展的点点滴滴。在周振明看来,编写乡村志史,让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,变成文字、历史永久保存,就是在城乡融合的今天,留住乡村的根与魂。
“退休不减青年志,古稀年华春再现。”周振明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,圆老人们的识字梦,成为城乡融合路上的文化“赶路人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