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(1037~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。北宋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乐山市眉山县)人。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、书画家,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考中进士。六年,授大理评事,签书凤翔府判官。期间针对北宋王朝财乏、兵弱、官冗等政治弊病,写了50篇策论。熙宁期间(1068~1077年),王安石变法,苏轼连续上书提出不同意见,未被采纳,因而自请调至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二年(1079年),因作诗嘲讽新法,下御史台狱,继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哲宗即位(1086年)后,调任登州(今山东省蓬莱市)知州。累官至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、知制诰等职。不久因反对司马光罢废免役法,遭旧党疑忌,再调外地任职,历任杭、颍、扬、定等处知州,均有政绩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新党得势,被贬惠州。绍圣四年(1097年)四月,又贬作琼州别驾、昌化军(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)安置。刚到时,想租官屋居住未获准,遂在当地民众帮助下买地建屋,名“桄榔庵”,自撰《桄榔庵铭》。在儋州居住期间,以著书为乐,自编经义,敷扬文教,海南各地读书人多慕名前往从学,“琼州人文之盛,实自公启之。”(《琼台纪事录》)。苏轼在儋时与州守张中及当地秀才黎子云交谊甚深,张、黎等凑钱建“载酒堂”以方便聚会。他还作诗劝导汉黎团结,在《和陶劝农六首》诗中写道:“咨尔汉黎,均是一民。鄙夷不训,夫岂其真?怨忿劫质,寻戈相因。欺谩莫诉,曲自我人。”时黎族民众不种麦稷,以猎兽捕鱼为生,以沉香等特产和外界交易。苏轼向农民推广种植稻谷等主粮产品,提高产量。当地人病不服药,杀牛祈祷以求治病,以致人牛皆亡。他劝谕黎族百姓改变落后习惯,并开掘水井改善饮水条件。当时正遇海南恶疾流行,为帮助黎民抵御恶疾,对药物进行研究,还用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豉,为民治病。此后百姓种黑豆成风,称为“东坡黑豆”。宋徽宗即位后,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、舒州团练副使、永州安置。离开海南时,写下《儋耳》《别海南黎民表》等诗文,表达欲去还留心情。离开儋州时,儋人热情相送。元符三年(1101年)大赦,苏轼复任朝奉郎,得以北归。七月,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(今属江苏省)。后被追赠资政殿士、太师,谥号文忠。海南人民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、播种人,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。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、东坡井、东坡田、东坡路、东坡桥、东坡帽等等,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,琼山、儋州等地都有祠奉祀。苏轼一生著作极丰,其中后人收集整理其居儋三年的大量诗文,编成《居儋录》(又名《东坡海外集》)一书,是研究宋朝海南经济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。
|